與頂尖學府 MIT 合作
時代基金會秉持著『協助國內產業發展‧促進區域經濟繁榮』之宗旨,引進國外知名學府之資源,協助會員企業產業升級。合作學校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(MIT),定期提供最新科技新知與培訓課程資訊,促進國內產業與全球產業經濟接軌。

Service

Epoch–MIT/ILP
產學聯絡計畫
Epoch-MIT/CSAIL
產研合作計畫
Epoch-MIT/Sloan
高階主管培訓計畫
Epoch-MIT/TIGER Project
能源研究計畫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以創新與科技聞名於世,該校擁有全球最優質的師資及研發團隊:6所學院、33個系所及數百個實驗室;歷年來已經「產出」95位諾貝爾獎得主,而透過MIT授權的專利更是不勝枚舉。除學術研究外,產業合作及創業精神更是該校的傳統。根據2015年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t MIT的調查報告,MIT校友已創設超過30,000家公司,創造逾460萬人次就業機會,以及每年1.9兆美元營業額。

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絡計畫(MIT/ILP)創設於1948年,緣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美國政府委託麻省理工學院進行重大技術研發,並將成果授權予企業開發。自1993年以來,MIT與時代基金會(Epoch Foundation)共同合作深耕的 時代基金會-麻省理工學院產業聯絡計畫 (MIT 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, MIT/ILP) ,已為國內20家領導企業引入最前端的技術暨產品開發資源,以及科技創新管理新知,成為各會員企業掌握全球研發脈動及市場趨向、拓展國際網絡的「窗口」與重要資源之一。截至目前為止,已有400餘位會員代表前往MIT進修及觀摩,逾百場的專題研討會於MIT所在地美國麻州波士頓舉行。

成為 Epoch - MIT / ILP 會員企業,您可以取得第一手研發資料庫(Knowledge Base)資料、將MIT 數百個實驗室作為您外部研發伙伴及智庫,獲得最新國際研發新知,快速提升產品研發與創新價值。
【2019 MIT ILP-Epoch 台灣年會】Less Artificial, More Intelligence: Challenges of AI as a New Industry

Members

全球資訊科技及人工智慧科技最重要的研發重鎮─MIT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 CSAIL),向來引領資訊及人工智慧發展的里程碑。近年來,在網路通訊、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、語音科技、分子生物運算、觸覺介面及電腦視覺等領域,MIT CSAIL更帶領科技研究及產業的潮流與趨勢,引爆一波創新科技革命。

1998年,時代基金會與MIT電腦實驗室(MIT LCS)及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 AI Lab),成立「Epoch-MIT/CSAIL 產研合作計畫」,提供台灣企業直接派員前往兩所實驗室,實際參與技術研發的機會。

2000年6月,「Epoch-MIT/CSAIL產研合作計畫」促成台達電子與宏碁公司加入『活氧聯盟Oxygen Alliance』,與美國惠普(HP)、歐洲的諾基亞(Nokia)及飛利浦(Philips)、日本電話電報(NTT)共同參與研發新一代人性化電腦。

2005年,廣達電腦與CSAIL簽訂「TParty研發計畫」、2010年簽訂「Qmulus研發計畫」,2019年簽訂「AI Medicine研發計畫」,為台灣立足於全球資訊業第一線舞台打下厚實的根基。

(*註: MIT LCS / MIT AI Lab 於2003年合併為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, CSAIL)
MIT CSAIL 產學合作

Members

時代基金會–史隆管理學院計畫』是贊助MIT史隆管理學院之「Asia Pacific Initiative」。該計畫主要研究亞洲地區之經濟動力,旨在協助、加強亞洲各國釐訂經濟政策之能力,對亞洲產業界提供具參考價值之報告,並研究促進亞洲各國間最有效之合作模式。

時代基金會贊助此項計劃,旨在促進該計劃研究台灣之產業政策與發展問題。目前史隆管理學院提供短、中、長期經營策略課程 (Sloan Fellows, Sloan 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),協助企業培訓中高階主管。

Members

時代基金會於1991 年由 20 家台灣企業共同成立,以協助產業發展,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為宗旨。創會以來,即與國際一流學府如 MIT,進行長期產學合作,協助台灣企業參與國際前端技術交流,派遣資深人員赴海外受訓等形式,充分運用頂尖學府的研發,並投資創新資源,以找尋企業發展利基。

1998年,從培育社會未來的人才出發,以Epoch School 培養未來社會和產業需要的人才,20多年來已有超過3,000名學生受惠,造就80個以上的優秀新創公司。2008 年開始輔導創業團隊,2012 年以 Garage+ 創業育成中心為名,是亞太區唯一NPO支持新創企業的典範。2015年至今,已有超過71國近2,000個國際新創團隊申請,安排上千場媒合會議,並有1/3以上的新創團隊,獲得資金投資或企業合作機會。30年來,陸續有更多企業支持時代基金會,為台灣企業接軌國際資源、深耕創新及培育人才,為社會注入永續發展的活水,共創更美好的世界。

Members

MIT 能源中心(MIT Energy Initiative, MITEI)為麻省理工學院應對全球能源挑戰而成立的跨領域研究中心,研究領域涵蓋新能源技術、能源轉換和儲存、能源經濟和政策、以及能源與環境等。MITEI 與產官學各界合作,共同推動能源技術應用和商業化發展,以實現能源轉型和永續發展。

台灣天然資源稀缺,能源98%仰賴進口,面臨未來能源短缺、淨零碳排的需求,2023 年時代基金邀請 MITEI 策劃「Taiwan’s Innovative Green Economy Roadmap(TIGER) 計畫」,分析全球能源趨勢、分享能源技術資源,在淨零碳排挑戰之際,協助台灣產業資訊同步全球,持續企業競爭優勢。

Members

目前無活動

科技聚焦

可充能的新世代植物發光源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lowing Plants

全球照明設備消耗了 20% 的總電力,近年來智慧照明產業需求增加,現有的照明系統除了 LED,還有更好的選擇嗎? MIT 的化學工程教授 Michael Strano,開發出可以注入植物葉片上的磷光體奈米粒子(strontium aluminate),利用光線充能而發光,五秒的充能時間可以發光約 一小時。團隊將此粒子藉由氣孔注入植物的葉肉組織中,不需使用限制較多的基因修改技術,即可使葉片擁有植物光源相關研究中最亮的發光能力,且後續可回收的粒子比例達 60%。團隊也驗證此技術對於植物沒有顯著負面影響。 目前該研究獲得 MQDC 建設公司、Bose 研究基金、三星美國獎學金計畫、A STAR 新加玻研究機構等資助。團隊下一步計畫是將過去其他相關研究結合, 打造出續航力與亮度都更高的植物光源,團隊的目標是讓植物光源可以取代現有的照明設備。

more

具感測能力的3D列印超材料應用 Engineers Create 3D-printed Objects that Sense How a User is Interacting with Them

想像一下,當你坐在椅子上,可以透過傢俱檢測坐姿,甚至能用來開燈或是開電視。 MIT 工程教授 Stefanie Mueller,與 MIT Media Lab、MIT CSAIL 合作,設計出由 3D 列印製作的感測器,透過特殊的網狀結構 (超材料) 及導電材料所製成。感測器的導電材料能收集物體內部的電容值,並整合到電極感測器,可用來檢測各狀態變化,像是施加的力和旋轉程度。同時,配合團隊所編寫的軟體程式, 能算出「要列印的物體結構上」設置感測器的最佳位置。目前正積極改善演算法提升模擬的精確度,更精密並即時感測人和物體的互動。此研究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,也在使用者界面軟體與技術專題研討會 (UIST) 上發表。 團隊正計畫擴展製造管道,以應用更多的工具及材料,將感測功能嵌入製造過程中,為可互動列印物體的兼容機制開闢新的可能性。

more

車用電池突破 ─ 固態電解質 Designing Better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

傳傳統鋰離子電池結構中,在特定電壓和溫度下,易揮發甚至爆炸,兩電極間傳導帶電鋰離子的液態電解質,是造成鋰離子電池體積和重量侷限性的原因之一。 MIT Energy Initiative 的 Olivetti 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發表,以穩定性較高的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,除了維持電池儲能容量,也能顯著縮小電池體積,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。團隊針對具發展前景的固態電解質材質如 LGPS、LLZO、LPSCI 等氧、硫化物進行商業規模生產可能之研究, 並顯示材料及製程差異將影響製造電池的可行性和成本。 此研究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、海軍研究辦公室、美國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、麻省理工學院能源計畫種子基金的支持。

more

Members